椎間盤在人體的功能,是擔任脊椎骨之間的避震以及輔助脊椎骨的活動,因此,它本身的彈性以及健康狀態,會牽動脊椎相關的疼痛,或所衍生的相關的下肢酸麻甚至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當椎間盤因為年齡或外傷或其他原而導致退化出現之後,就會感覺不對勁。最近有好幾位因為急性椎間盤突出導致馬上不能走路的患者來診所求診,共同關心的話題是,手術之後的效果到底好不好,能不能根治。 諸如之前的文章,當椎間盤退化之後,是沒有能力可以再生的,所以如果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已經達到對神經壓迫嚴重,開刀是不得不的必須選擇。現今的手術多是微創手術,需要提醒的是,手術之後繼續存在於該節的剩餘的椎間盤仍然是退化有狀況的,因此,微創手術之後,依然必須多注意不要讓腰椎過度負重,以免上半身的重量加重在這一節故障的椎間盤上,導致這些椎間盤變形而產生新的壓迫,另外,手術之後,因為傷口癒合所必然會發生的神經沾黏現象,也容易會產生神經牽扯痛,這些,都是因為手術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這些後續效應,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就看手術之後,病人的滿意度了。但是這滿意度的感覺很主觀,容易會造成不客觀或模擬兩可的狀況;有很多脊椎手術前後用來評估病人生活品質的評量量表,可以很客觀的來進行比較,到底有沒有改善。 在新一期的神經外科雜誌,於美國克里夫蘭脊椎健康中心所進行的針對椎間盤手術的研究發現,第一次的椎間盤手術後,有76%的病人會感覺到進步;萬一病況復發,接受第二次手術之後,會感覺到進步的病人僅有59%。而且,經過第二次的椎間盤手術後的生活品質通常不會比較好。有接受過第二次椎間盤手術的病人約有17.5%的比例,會有第三次的復發,但這時候,這些復發的病人僅有28%的比例願意接受第三次開刀。 這個現象在暗示,開刀並不是解決脊椎問題的治本的方法,但很不幸的,台灣現行健保給付制度太過容易的影響,讓大多數病患覺得只要開完刀,原先的問題都會全沒了。每個人的病況都不同,適合的治療方式也不會相同,針對脊椎問題,還是詳細請教信任的脊椎醫師,用科學的方法找出最適合治療的方式,這當中或許會經過一段嘗試治療的過程,但這些嘗試將會幫助釐清問題並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模式,手術,是非不得已的最後手段。 參考資料 Lubelski D et.al, 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 2015 Feb,22(2), 173-8. 2021.6.26 修訂版 2015.2.6 初版